你让我们情何以堪

关键词: 你让我们情何以堪,
作文在线 分享时间:

这是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:2012年浙江省作文40分以下接近9万人,占31.5万考生数的近三分之一!50分以上仅2684人,不到考生总数的百分之一,较之去年少了近二个百分点!平均分为41.49分,远低于设想中的43分。人们不禁要问,浙江的考生怎么了?这是堂堂文化大省该有的作文水平吗?这其中,到底有哪些因素造成了这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?细细推究,不外乎四方面原因。 一、阅卷因素 浙江采取的是网上阅卷,其做法是两位阅卷教师在各自独立的情况下判分,当两个阅卷教师所给的分数超过规定的误差值时,网控中心自动把该考生的作文随机发给第三个阅卷教师,第三个阅卷教师评阅完毕后,网控中心再对这三个阅卷教师的分数进行两两比照,如果其中的两个阅卷教师的分数差小于规定的误差值时,计算机自动求取平均值确定分数;如果都大于规定的误差值时,网控中心则将该篇作文自动分发给阅卷组长,阅卷组长既可以单独根据评分标准给分,也可以查阅前三个阅卷教师的评分结果,选择一个合理的分数作为最终分数。这里还有一种情况,当第三个老师的评分刚处于前两个老师的平均分时,则取分数高的两个老师的平均值,这是“就高原则”。实际操作中,不少阅卷者为了提高吻合度,有意识地将高分作文适当下压,低分作文适当上抬,其结果,基准分上下的作文大量堆积,单以今年为例,40-45分的卷子居然集中了18余万份卷子,接近考生总分的百分之六十!不少阅卷老师感叹:这往后作文还教什么!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考试院组织的因素。据了解,今年通知的阅卷老师为690多人,实到的为600多一点,原因是强度大,报酬低,加上高考后为旅游淡季,许多毕业班老师选择了外出旅游。人员少了,阅卷任务加重了,参加作文阅卷的历来为三分之一左右,故今年折算到每位老师头上的任务,每天达400多篇,换言之,一分钟左右就要看一篇作文,既要看是否围绕材料写,又要综合立意、结构、选材、表达诸要素,导致不敢打高分(免得与另一评不吻合),打太平分(即平常所说的40-45分)偏多的结果。 二、教师因素 应当说,浙江阅卷组织得极为规范:先由浙江人文学院的教授组成专家组,于6月10日随机抽检各档次的作文100多篇,再从中精选出20篇有代表性的作文,作为样卷进行评分;11日上午进行作文阅卷培训;下午由阅卷老师仔细研究样卷,提出自己看法,由组长组织讨论,集中本组看法,汇总到大组,继而由专家组与各组组长裁定样卷的最终分数;12日上午学习样卷,并进行试评,再由组长协调组员之间的评分差距,尽量使评分往样卷上靠。此外,遇有异常卷、难判卷,均需组长过问;专家组专门抽查高分卷、低分卷、异常卷、问题卷,以确保各组之间统一标准。本来,按这样的操作,阅卷工作应该能正常、公平开展。但这里偏偏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因素。 其一,诚如上面所说,由于选调人员的困难,来自一级重点中学、职称高、有阅卷经验的并能快速评定作文的老师很少,许多新手缺乏经验,对作文样卷理解不足,操作起来难度大,评卷或简单化,或误差较多,如今年浙江一共6篇满分作文,有好几篇其中一位评卷者仅给出了准基分(43分)以下的分数;更可悲的是,让所有阅卷人员研究了整整一天的样卷1号,原来得分为57分,居然在最后几天也被几位老师打了基准分!令专家组哭笑不得。 其二,不少老师刚开始阅卷还能对照样卷,随着工作的开展,习惯性的影响越来越大,如有些老师平时很少打50分以上的分数,经他手下的2600多篇文章,打50分以上的文章不到10篇!而有些老师喜欢打中间分,保险分(40-45分)数量高达百分之七八十! 所有这些,都一定程度上使打分趋向中间,高分档偏少,影响了打分的公正性。 三、学校因素 如果说,高分偏少、保险分过于集中是归纳于阅卷与老师因素,那么,出现了近三分之一的低分又是什么造成的呢?这恐怕要从学校与学生身上找原因。 众所周知,尽管我们强调要素质教育,但在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,更多的学校还是一切围绕分数转。毕竟,评价机制的转换非一朝一夕之功。就提高分数来说,语文靠的是日积月累,无疑是最缓慢的。语文时间被无限挤占在许多学校都是不争的事实。而在语文各项中,作文又是最难见功率的,所以,不少老师的眼中,作文教与不教一个样,他们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其他题目的训练上,以今年浙江客观题为例,27分的选择题,难度普遍认为较高,但最后全省平均分居然高达18.37,令不少身在其中的高三老师咋舌。而对于作文,许多老师说得很干脆:这三年来,除了统练,我还未像模像样地训练过一次作文呢!早就听过大学教授惊呼:如今的高中生怎么了?竟连最简单的分析都不会,更不用说写一篇稍为像样些的论文了!当前高考,不少尖子生的估分存在这样一个共识:估分最难的是语文,最后得分最容易惊喜的也是语文,为什么呢?因为不少学生,作文不敢往高估,往往按45分算,运气稍好些,大都有些“盈余”。有“盈余”的同学,完全靠的是运气,有人戏称之为中奖,偶然性因素很高。所以,目前不少学校的高三老师,到了最后阶段,往往是“不信苍生信鬼神”,这也是每年六月,大大小小的寺庙生意特别好的原因吧!于是,高中三年,不少学生非但作文水平没有提高,灵性反而下降了。 学生因素 出现这种状况,当然不乏学生因素。在当前普遍功利化的社会环境中,高考的功用被无限放大,以至于有些学校打出“没有高考,你拿什么和富二代拼”的标语,以激励学生。于是,只要能提高作文分数,学生不再以踏踏实实提高作文水平为要务,而热衷于投机取巧。高考鼓励创新,日记、调查、书信、实验、访谈、广告、磁带、发帖、招亲、相声、奏表、辩论、童话、寓言、说明书、申诉书、答题卡、故事新编、使用细则、网页制作、医疗报告、就诊报告、报名启示录……各种不伦不类的文体大行其道;高考中出现大量高分文化散文,于是“秋雨”体铺天盖地而来,“套话作文”大行其道,这种作文,大组长陈建新总结出了它的三种特性:第一,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(文学)名人;第二,文章结构表现为“穿靴戴帽三段论”,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,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;第三,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。出现在这类“套话作文”中的历史文化名人,以屈原、陶渊明、苏轼为最多,可称为“套话作文”中的“三巨头”。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、项羽、司马迁、嵇康、王维、李白、杜甫、柳宗元、李商隐、陆游、李清照、曹雪芹。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,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,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。这种“新八股”文风,将文风的虚假推向了极致。于是,中学生作文真情实感少了,矫揉造作多了;朴实自然不见了,花哨浮华大行其道,这些都与作文的本真之路愈行愈远。一位阅卷老师曾这样感叹:“每年高考,谁最忙?历史名人最忙。屈原又开始跳水了,苏武又开始放羊了,文天祥又开始过零丁洋了。李白又开始梦游天姥吟留别,辛弃疾又来到了江南喝醉了酒……” 就这样,有思想有看法的学生越来越少,能够切切实实抓好作文基础训练的老师越来越少,而最终,中学的作文愈走愈狭,一代人的思维愈来愈肤浅,视野越来越狭窄,我不知道,这样的教育何时是个尽头!我不知道,何时我们的整个语文界能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! 在此,我呼吁,高考作为中学教学的指挥棒,相关部门能本着为考生负责、为社会负责的态度,能从阅卷这一关入手,切实做好经费的保证工作,人员的调选工作,阅卷的培训工作,先考试,后上岗,严格区分档次,筛选人才,进而推动中学教育的良性发展,使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大省。